这周六的晚上,我在瑞士朋友家放中国电影。起因是上次我们徒步,这个朋友(也是我们的证婚人)问我有什么中国电影推荐,我想了很久,说一方面中国变化太大,不同时代的电影体现中国很不一样的一面,很难找到有代表性的一部,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很难懂,很多我都看不懂,需要很多背景。他是那种温和但不依不饶的人,说那下次我们搞个movie night大家一起看你可以评论帮我们理解。
我没怎么想就选了活着。中国的电影我其实看得不多,是去了美国后开始看一些经典和”禁电“,比如这部其实还是学校的通识课接触到的
两个多小时里,电影给我展示了福贵他爹的死、他娘的死、战争的死、他儿子的死、老友的死、他女儿的死,最后只差他老婆的死没展示了。我并不想拿小说来和电影比,两者作为不同艺术形式毕竟有区别,可是最基本的精神内核应该是相通的。电影题为“活着”,只是简单的把“活”作为“死”的对立面来叙述,这不免狭隘,不免显得轻薄而失厚重。
小说对厚重感的铺垫和渲染做了很足的功夫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故事开篇福贵和他的老牛“福贵”田间劳作的描述。而电影中每一次强调“活着”都是直接跟死亡挂钩,例如战乱中幸存,说“活着好”;再如老友夜访福贵,表示不想再活下去时,福贵老婆走出来说:“你记着你还欠我家一条命,你要好好活着!”这些确实体现了活着的珍贵,但活着不仅仅只是“生”的要求。
在《芙蓉镇》里,秦书田临走前对胡玉音说“你要好好活着,像牲口一样的活着!”这样一种看似苟且的“生”,其实被赋予了一种更高的生命状态,一种活着的本身意义。小说《活着》里,余华强调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活着本身的生命意义。
《活着》影评(四)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qqtengxun.net/news/id-1537.html